典雅网志
当前位置:订印网志 >
阳山县

订印网专注于互联网设计定制印刷的全产业链电商平台。为阳山县供高品质的名片印刷、名片设计、名片制作、宣传单、会员卡、画册、不干胶、优惠券、手提袋等多种产品在内的设计印刷服务。

阳山县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中部,南岭山脉南麓,连江中游。战国时期境内有阳禺国,秦朝末年设阳山关,西汉高祖时置阳山县,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。全县总面积3418平方公里,截至2012年,全县辖12个镇1个瑶族乡,总人口54.3万人。

阳山县已探明的主要矿产有35种;全县水力资源蕴藏量达50万千瓦。是“中国农村电气化达标县”、“中国农村水电之乡”;自然生态条件优越,森林资源丰富。生态公益林面积全省最大,是“中国绿色名县”、“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”;气候资源独特,温差大,适宜种植不同气候带的农作物,是“中国反季节蔬菜之乡”,反季节蔬菜以质优量大品种多享誉港澳、东南亚;旅游资源独具特色,是广东省旅游强县,主要风景名胜有广东第一峰、神笔山、北山古寺、连江风景带和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等。

历史沿革

阳山地域,古为南交地,周时属楚,战国时境内有阳禺国,

治所在今县之东,即青莲峡头一带。

秦时为长沙郡南境。

西汉,汉高祖析长沙郡南部设桂阳郡,置阳山县,属荆州桂阳郡。汉献帝建安十九年(214),孙权取桂阳郡地,遂属孙权。建安二十五年(220),入含洭县。吴甘露元年(265),析桂阳郡置始兴郡,仍属荆州,以含洭县之桃乡置阳山县,属始兴郡。

晋太康元年(280),始兴郡隶属广州;永嘉元年(307),始兴郡改隶属湘州,咸和三年(328),始兴郡又改为隶属荆州。阳山县皆随始兴郡改属。

南朝宋时,阳山县属始兴郡。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(452),始兴郡隶属广州。元嘉三十年(453)又改隶属湘州,阳山县皆随郡改属。南朝宋太宗泰始六年(470),析始兴郡置宋安郡,隶属湘州,阳山县属湘州宋安郡。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(472),废宋安郡,阳山县仍归属始兴郡。南朝宋后废帝元徽四年(476),改始兴郡为广兴郡,阳山县属湘州广兴郡。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(479),又改广兴郡为始兴郡,阳山县属湘州始兴郡。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(507),置阳山郡、梁乐郡(今县境南部,治所失考),属衡州(治所在含洭)。阳山郡辖含洭、阳山、桂阳、广德四县,梁乐郡辖梁乐、洊安两县。陈因之。

隋开皇十年(590),平陈,废阳山、梁乐两郡,置连州,阳山、梁乐两县属连州。开皇十八年(598),梁乐县改为宣乐县。大业三年(607),废连州,置熙平郡,隶属荆州,阳山、宣乐两县属荆州熙平郡。大业十三年(617),宣乐县并入阳山县,熙平郡属萧铣。

唐武德四年(621),平萧铣,改熙平郡为连州,阳山县属连州。贞观元年(627),连州属江西道;天宝元年(742),改连州为连山郡,隶属岭南道。乾元元年(758),连山郡复为连州,隶属湖南道。大历三年(768),连州改隶岭南道。阳山县俱随州郡改属。五代南汉时,阳山县属连州。

宋开宝四年(971),平南汉,阳山县属广南东路连州。

元至元十七年(1280),置连州路,阳山县属连州路。元至十九年(1282),升桂阳县为桂阳州,初隶属湖南道,后隶属广东道,阳山县属桂阳州。

明洪武元年(1368),阳山县仍属桂阳州。洪武二年(1369)四月,废桂阳州,阳山县并入连山县,属韶州府。洪武十四年(1371),复置阳山县,属广州府。洪武十三年(1380)十一月连山县从阳山县析出。洪武十四年(1381),复置连州,阳山县隶属广州府连州。

清初,阳山县仍属广州府连州。雍正七年(1729),改连州为直隶州,阳山县属连州直隶州。

民国3年(1914),阳山县属广东省岭南道。民国15年(1926),属广东省北区。民国25年(1936),改属广东省第二行政区。

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1950年1月,属广东省北江区。1952年9月,属广东省粤北行政区。1956年3月,属广东省韶关专区。1958年11月,阳山县并入连阳各族自治县,1960年10月,复置阳山县,均属广东韶关专区。1979年,属广东省韶关地区。1983年6月,属广东省韶关市。1988年2月属广东省清远市。

行政区划

截至2005年12月31日,阳山县辖12个镇(阳城镇、岭背镇、青莲镇、七拱镇、太平镇、黎埠镇、小江镇、黄坌镇、江英镇、杜步镇、杨梅镇、大崀镇)、1个民族乡(秤架瑶族乡)。

人口民族

人口

阳山县自西汉置县,对唐以前的姓氏人口如何传入无考。

宋元两代的人口也甚少,仅知道新圩乡岩口管理区鸦山湖村的陈、谢两姓于宋代从福建传入,水口镇新风村何姓于元代从南海传入。大部分姓氏人口是明清时期传入繁衍的,且多为省内传入,少数为外省传入。明清时期传入的姓氏人口主要:1.从粤东地区传入,多为客籍,通用客家话,如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(李、邓、张、刘、杨、吴、马等)、兴宁县(李、邓、王、刘、吴、朱等)、丰顺县(邓)、大埔县(梁)、连平县(王)、惠阳县(张、杨、钟、林、江等)、龙川县(邹、黄、叶、唐、骆、袁、朱、邱、胡、徐、涂、李、欧、王、冯、江等);2.从珠江三角洲地区传入,如广州(钟、李)、南海县(梁、林、苏等)、三水县(蔡、陈、钱等)、顺德县(莫);3.从粤西地区传入,如怀集县(黄、庞、黎等)、四会县(李、唐等)、广宁县(伍、杨、王、谢、江等);4.从粤北地区传入,如英德县(陈、黎、成、曾、莫、朱、黄、梁、何、伍等)、新丰县(邱、胡、陈、张、刘、叶、罗等)、清新县(李)、佛冈县(曾)、翁源县(张)、始兴县(张)、南雄县(胡、邓、罗、莫等)、乐昌县(邓)、乳源县(何、邓、邹、钟、林等)、连县(马)、连南县(谢);5.从外省传入。如江苏省南京市(冯、毛等),福建省上杭县珠玑巷(叶、沈、陈、邓、张、冯、黎、罗、苏、孔等),福建省其他(李、钟、邓、林),江西省(欧阳、谢),四川省(杨),湖南省(胡、欧)。各种姓氏传入阳山后,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播迁,人口不断繁衍。全县人口从明崇祯十五年(1642)6364人,发展到1995年的48.26万人,到2011年的54万人。